[1]张俊浩.民法学原理(下册)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00: 792.
[2]王泽鉴.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(第6册)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1998:195.
[3]宁红丽.民法强制性规范的反思与优化[J].法学,2012(4):36.
[4]黄文煌.论租赁权的对抗效力——兼论《合同法》第229条的缺陷与修改[J].清华法学,2010(2):70
[5]胡康生.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7:415-417.
[6]程啸.论抵押财产出租时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——对物权法第190条第2句的理解[J].法学家,2014(2):49,57,59-60.
[7]王利明.物权法研究(下卷)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3: 1242.
[8]黄松有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》条文理解与适用[M].北京:人民法院出版社,2007:569.
[9]崔建远.物权法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:458.
[10]尹田.物权法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3:532.
[11][意]彼德罗·彭梵得.罗马法教科书(修订版)[M].黄风,译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05:289.
[12]史尚宽.债法各论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00:156.
[13]章杰超.对所谓“债权物权化”思考——以“买卖不破租赁”为例[J].法学论坛,2005(5):90-91.
[14]金可可.基于债务关系之支配权[J].法学研究,2009(2):20-21,23.
[15][德]卡尔·拉伦茨.法学方法论[M].陈爱娥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3:250-251.
[16]曹士兵.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——基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[M].北京:中国法制出版社,2000:223.
[17]纪海龙.解构动产公示、公信原则[J].中外法学.2014(3):695-699.
[18]程啸.我国法上的不动产权利体系与不动产登记能力[J].中国不动产法研究,2016(1):56-57.
[19]常鹏翱.预告登记的死亡与再生[J].法学家,2016(3):132.
[20]常鹏翱.先抵押后租赁的法律规制——以<物权法>第190条第2句为基点的分析[J].清华法学,2015(2):46,53.
[21]常鹏翱.存量房买卖网签的法律效力[J].当代法学,2017(1):63-65.
[22]黄凤龙.“买卖不破租赁”与承租人保护——以对《合同法》第229条的理解为中心[J].中外法学,2013(3):620-621.
[23]王利明.合同法研究(第三卷)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12: 299-300.
[24]戚兆岳.不动产租赁法律制度研究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9:154-166.
[25]徐澜波.“买卖不破租赁”规则的立法技术分析[J].法学,2008(3):117.
[26]李国光.最髙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》若干问理的解释理解与适用[M].长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0:254-255.
[27][日]近江幸治.担保物权法[M].祝娅等,译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0:150.
[28]孙鹏,王勤劳.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冲突与协调[J].法律适用,2009(2):21.
[29]谢在全.民法物权论(中册)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11:693-694.
[30]高圣平.担保法论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9:357.
[31]苏号朋主编.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应用与例解[M].北京: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,2001:209.
[32][德]迪特尔·梅迪库斯.德国民法总论[M].邵建东,译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00:375.
[33] 陈卫佐译注.德国民法典(第4版)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15:48-49.
[34]王泽鉴.民法总则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:384.
[35][美]罗斯科·庞德.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[M].沈宗灵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4:33.
|